彭杏珠
馬來西亞近3年猶如猛虎發威,吸引大批台灣投資客進場買房,挖來在台的馬籍醫師,主要就是大馬「三支箭」奏效:建設、人才、新家園。同樣面臨轉型的台灣,有沒有借鏡處?
10月初,來到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,好似看到10多年前的上海,到處大興土木,天際線充滿鷹架、起重機的身影。「再過6年,2020年時,吉隆坡經濟會大爆發,成為東協甚至亞洲的明珠。」大馬第四代華人、汎馬集團總裁伍安琪說。
相比鄰國,大馬占有絕佳地理位置、齊全基礎建設及英文等優勢,吸金指數不輸柬埔寨、緬甸、印尼等近來火紅的東協成員,近年經濟成長率維持在5%上下。
只是多年來台商大多未投以關愛眼神,台馬關係甚至不似過去緊密。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徐遵慈分析,1990年代曾是台馬經貿往來高峰期,馬國貿工部長每年都到台灣招商,吸引大批電子業者設廠,台灣一度躍居馬國最大的外國投資者。直至大陸成為世界工廠,大馬地價上揚、工資升高後,台商紛紛轉往大陸等地區設廠,台馬經貿關係才快速降溫。
馬來西亞甚至一度嚴重缺工,成為勞力主要輸入國。據世界銀行估計,2010年馬國外勞人數介於200萬~400萬間,合法登記外勞人數(有工作簽證)僅約181萬餘人,其餘皆為非法外勞。
吉隆坡台灣貿易中心主任曾玉淳說:「薪資高、勞力不足,自然無法吸引以製造業為主的台商。」
但是風水輪流轉,近3年大馬像突然發威的亞洲之虎,吸引大批台灣投資客進場買房,還挖走在台的馬籍醫師返鄉服務,讓台灣房仲業、醫界驚呼連連。
其實馬國平均國民所得1萬548美元,只有台灣的一半,憑什麼吸走資金跟人才?
第一支箭:大吉隆坡計畫
1991年,首相馬哈迪(Mohamad)提出「2020年成為先進國家」的願景,陸續推出各項建設。2010年公布未來10年經濟轉型計畫,編列1,720億馬幣(約1兆7200億台幣)打造大吉隆坡計畫,預計2020年達到人均國民所得1萬5千美元,擠身全球前20大最適合居住、經濟成長率最高的城市。
正在興建中的敦拉薩國際貿易中心面積28.3公頃,投入金額為2,600億台幣,是最早啟動的計畫之一。敦拉薩為現任首相納吉(Najib)的父親、大馬第二任首相,又被稱為馬國發展之父。預計將吸引250家國際企業進駐,投資1,380億台幣,興建100棟高樓,全部工程將於2020完成。
另外,耗資390億台幣興建的捷運,也預計在2017年完工。其他重要交通建設包括全長354公里、耗費4,000億台幣,串連吉隆坡、新加坡的隆新高鐵也加緊趕工,預計2020年啟用後,大幅縮短交通時間至90分鐘。
這些重大建設一旦完成,將讓馬來西亞有機會脫胎換骨。
同時為刺激旅遊業,首創武吉免登空橋系統,是全球唯一有空調設備的天橋,銜接主要地標、景點,穿越多棟商業大樓,從雙子星商圈走到巴比倫廣場,全長1.173公里,路程約20分鐘,不必擔心日曬雨淋。
如今,每天清晨都能看到外國人與當地人穿著運動服、繞著天橋慢跑。
第二支箭:第二家園計畫
除了大吉隆坡計畫,馬國也推出吸引投資移民的第二家園計畫,2項政策招來大批遊客與長期居留者,去年國際旅客達到2,600萬人,排名全球第11,超越香港、澳門,帶來逾210億美元的產值,位居世界13名。
累計至今年8月,第二家園計畫吸引2萬6,162位外籍人士居留或投資,其中最多的是中國大陸(5,929人),台灣也有1,017人,排名第7。
隨著2014年5月吉隆坡第二國際機場落成,及隆新高鐵、泛亞鐵路陸續完工,預期2020年旅客將達3,600萬人次,觀光收益成長3倍,雙雙躋身全球10大。
世界銀行發布「Doing Business 2014」調查,大馬經商環境全球第6,比台灣還好(16名)。經濟奮起的大馬引來外商注目,四季、悅榕莊、哈羅德、麗緻卡爾登、W酒店等國際知名飯店,紛紛進駐。
連新加坡、香港、大陸的開發商也看上龐大商機,大陸的碧桂園在柔佛州新山推出大規模造鎮計畫,富力、綠地、雅居樂等大陸地產集團都投資大馬,連中小型開發商也搶灘。
據馬來西亞官方統計,2009年外國投資金額為50億馬幣(約500億台幣),5年後,去年達380億馬幣(約3,800億台幣),地產投資占外資總額10至20%。
光是大陸企業在馬的投資金額,去年就增長193%,主要集中在金融業和房地產。
扮演火車頭角色的房地產,頓時照亮大馬的星空,房價迎來二位數的強勁復甦。
首都吉隆坡從2010年開始,房價漲幅都超過10%,2013年達到新高14.4%,全國平均房價成長率來到10.7%的次高紀錄。
連台灣也颳起「到大馬買房」的熱潮。只要在網路上搜尋「投資馬來西亞房地產」,瞬間出現400萬筆資料,代理銷售的業者約十餘家。
這3年勤跑馬來西亞的電視台前主播、美食達人吳恩文,認為吉隆坡正循著台北、上海的模式快速前進,台北走10年的路,吉隆坡僅花5~7年就到達。
大批台灣藝人、名人、富二代,相邀到大馬置產,還有想規避贈與稅、遺產稅的台商,也將資產分散至大馬,甚至連30至40歲年輕人也想「以小搏大」,搶搭大馬經濟起飛的列車。
第三支箭:人才回流計畫
經濟穩定起飛、國民所得增加,讓長期處於「人才外流」的大馬,終於有條件對外招才。
據世界銀行的報告,過去30年,大馬移居海外的人數增加4倍;過去20年來,專業人才出走人數成長3倍,遠超過引進的低階外勞。
馬國政府在2011年啟動「國家人才回流計畫」,提撥6.5億台幣吸引在海外工作的馬籍專業人才。累計至去年6月底最新統計,共吸引2,105名各行業精英回國,其中華裔比例超過60%。
連台灣的馬籍醫師(僑生)都是馬國積極延攬的對象。經濟條件好轉的大馬,亟需提升醫療品質,加上印尼、柬埔寨、緬甸設施不足,富有階級經常到大馬求醫,私立醫院迫切需要專科醫師。2011年起,檳城、馬六甲、新山的私立醫院陸續到台灣求才,累計至今約有40、50位馬籍醫師返鄉。
台灣駐馬來西亞代表處經濟組組長張明說,台灣醫療水平高、醫師素質好,馬國民眾很喜歡。連吉隆坡台貿中心主任曾玉淳帶孩子去看病的醫師,也是從台灣回去的僑生。
短短3年間,馬來西亞憑藉大吉隆坡、人才回流及第二家園計畫「三支箭」,快速翻轉,成為既吸金又搶人才的國家。 對處於轉型十字路口的台灣而言,能否借鏡大馬?
(本文摘自《遠見雜誌》11月號)